简介:Celer Network董沫:未来95%以上的区块链交互都将发生在链下|掌柜调查署金色相对论特别篇之【掌柜调查署】第四期“Celer Network:要将互联网规模带入区块链,strong or 虚胖?”于3月14日在金色财经线上社群直播, ...
Celer Network董沫:未来95%以上的区块链交互都将发生在链下|掌柜调查署 金色相对论特别篇之【掌柜调查署】第四期“Celer Network:要将互联网规模带入区块链,strong or 虚胖?”于3月14日在金色财经线上社群直播,金色财经合伙人&CoinTime COO佟扬对话Celer Network联合创始人董沫,看要将互联网规模带入区块链的Celer Network,是strong还是虚胖。 佟扬:Celer Network,是致力于以链下扩容技术为基石构建匹配互联网规模的区块链应用入口平台,让所有人都能够在该平台上便捷快速地开发、运行与使用高性能的分布式区块链应用。欢迎本期的嘉宾——董沫,Celer Network联合创始人。 董沫:感谢佟掌柜邀请和介绍~~谢谢大家捧场,虽然我虚胖但Celer很strong~~ 【掌柜第一问】 佟扬:我们想先问个行业性的问题,公链扩容是行业难题,您认为目前是否有链上链下双优的解决方案?未来公链扩容的解决方案会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以及Celer在其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董沫:谢谢问题,不过这是挺大一个问题。如果要比较清楚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区块链以及基础设施的扩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区块链的“容量”其实本身是多维度的一个问题,比较重要的四个纬度包括:吞吐量,交互延迟,交易成本,储存。链下和链上扩容在不同纬度中,也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 layer-1的区块链,扩容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他说到底仍然是一个具有很强共识的分布式系统。只要这个系统仍然保持相对高的去中心化程度,就会有扩展容量的上限。分布式系统中的信息传输的延迟,是根本性制约链上扩容不断发展的原因。即使使用分片技术,并行系统研究中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叫做Amdahl"s law,就是说只要这个系统中,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计算是没有办法并行运行的,那么这个没办法并行(分片)的东西就会很快成为整个系统的瓶颈,不管你如何去并行化这个系统。举个例子来说,加入一个系统当中有5%的转账是要跨片的,涉及到跨片通信和同步,那么不管怎么分片,都没法超过20倍的速度提升。 链下系统则不一样,举个例子来说状态通道技术吧,状态通道技术完全不需要全网共识,只需要参与者共同签名就好了,可能就是两三个人,那么这样也就能真正实现水平扩容。简单来说,对于底层区块链系统来说,参与共识过程的人越多,那么吞吐量也就越低,而链下系统则是反过来,参与的人越多,总的吞吐量反而会不断上升,因为链下系统不同个体之间的吞吐量不需要全网共识和同步。但这是不是说底层公链的吞吐量就不重要了呢?这个绝对不是。链下系统的安全仍然是依赖于底层共识保证的,没出事儿的时候都挺好,但是如果有人在链下作恶,我们需要去进行链上仲裁,链上仲裁的速度越快,整个链下系统就更安全。这就好像大家做生意,然后任何一个事儿追诉期都是1年,结果法院的案子排了两年出去了,那大家都不敢做生意了是不是?我们看到未来的话,layer-1区块链的吞吐量要好钢用在刀刃上,而把大量的快速交易放在链下进行。 第二个说说交互延迟。 这个是说每一个transaction需要多久才能被*最终*确认。*最终* (Final)是一个在区块链中很重要的概念,所谓最终确认是说这个transaction无法被回滚,一般来说,这个最终性都是比单个区块时间还要长的。大部分我们目前用的区块链是没有确定的“最终性”的,比如比特币和以太坊都是使用了“概率最终”的说法,就是叠加区块越多,最终性的概率也就越强。一般来说比如以太坊,30个区块会被认为是大概率最终。那么对于链下系统来说呢?延迟是一个最天生的优势。比如在Celer的测试网当中,transaction的最终性延时都在毫秒级别。而且是无论公链系统如何发展,都绝对不可能超过链下系统所带来的低延迟交互的特性。而强交互,是一个技术能获得群众基础的最基本先决条件。这就像qq等之类的聊天软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无摩擦互动,我们认为链下扩容平台也会帮助实现价值的无摩擦交互。 这个在我们目前的的测试网上面已经有所体现,我们测试网上线仅仅不到一个月,已经有来自47个国家的用户使用了我们的应用。更关键的一点是,从我们目前看到的用户留存和粘性来看,这种低延迟和流畅的交互能力,带来了极大的用户体验提升和高留存,高转化和高粘性。我们内部的产品数据来看,各方面的表现更接近传统互联网应用而不是一个区块链应用。所以在延迟这一点上,二层扩容,必不可缺。 第三点是交易成本。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layer-1区块链上面的交易,从根本上就是要比二层系统中贵的,因为要有那么大量的节点同时帮一个人同时算一件事情,这事儿想想就贵的令人发指。但是对于二层系统来讲,大量的transaction都是“私了”的,事实上在Celer的架构中,智能合约交互是0成本,0手续费的。只有在发送支付,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带条件支付”的时候,才会收取手续费,但是即使这样,尤其对于小的实时支付的情况是要便宜很多的。 第四点是储存。 我这里不是说的在区块链上存文件之类的那种用途,那些可以用IPFS之类的附属储存基础设施来解决。我说的储存是必须一定要在链上出现的东西。比如当在二层网络中开状态通道的时候,状态通道的信息必然是要存储在链上的,那么这些信息,多了也扛不住。这个我们需要通过类似于分片的技术去解决,可能更偏向于链上解决方案一些。链下扩容对储存的帮助主要是很多中间状态就在链下转换解决了,不需要占用链上的储存空间,这也就间接的降低了链上储存的压力和需求。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整个区块链扩容的架构,一定是一层二层结合的一个架构,但随着不断的技术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应用直接构建在二层网络上面,单纯依赖一层区块链的应用也会变的越来越少。一层为为二层提供必要的安全性支撑和提升争议仲裁的效率,二层直接接入应用,是我们认为的一个大方向。我们希望Celer在整个生态里面是向下推动公链生态发展,向上降低dApp开发和使用难度提升用户体验的这么一个中间层的角色。Layer-2和Layer-1一定是一个相互成全的过程,不存在任何分流的问题,归根结底都参与了相应的公链生态。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现在的测试网就是基于以太坊的,12000多个测试用户,也是给以太坊以及上面的生态带来流量。但光光开通状态通道的这么一个简单操作,就已经拥堵了整个Ropsten网络。从矿工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之后可能95%以上的区块链交互,都是发生在链下的,但由于这个总量太大,5%的链上交易或者互动就可以占满整个的layer-1区块链的处理能力。 【掌柜第二问】 佟扬:第二个问题是,在TPS的极限方面,即使将共识机制做到非常完善也难做到性能的大幅度提升,有观点认为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性能问题,就要从结构和每一层的功能上入手,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董沫:这个我完全同意,刚才那个问题可能一口气说太多了,其实确实一定要做这种两层结合的思路,具体见我上面说的关于性能的一些讨论啦~这个问题咱们就简单的过了~ 【掌柜第三问】 佟扬:不过具体数据我还是想问一问的,Celer宣称状态通道的TPS的理论值可支撑数亿级并发,目前已经过验证的实际并发值最高是多少? 董沫:这事儿吧,其实我们是故意那么说的,为的就是大家能来问我们这个问题。之所以我们提数十亿的交易处理量这个数字,是希望要让社区认识到,链下扩容的“扁平性”,也就是用的人越多,这个系统的容量越大,速度越快,而且就像我刚才说的,区块链扩容是一个多维度的事情。目前单个全节点单交易最终性延迟在20ms左右,比以太坊的最终性延迟可以降低20000倍左右。 不过说小黑框测试数据其实挺没意思的,我来说说我们的最近真实用户的测试网数据。我们二月十一号上线了第二版小天狼星测试网。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我们已经有来自47个国家的12000个用户下载了我们的CelerX应用(celerx.app)接入测试网。在测试网上面,大家也玩儿了60000多把100%去中心化,高互动的有奖电子竞技五子棋游戏,大概发送了3百万个链下智能合约transaction。 我来量化的对比一下,我们如果把所有这些合约运行放在以太坊上执行,要花多少钱呢?18万美元。可以买两特斯拉了。每一个transaction都要等多久呢?好几分钟。而在Celer上面,很简单,既不要钱也不等待。 Celer的第一个测试网叫人马座测试网,第二个测试网叫天狼,给大家也展示一下我们公司的天狼。 【掌柜第四问】 佟扬:那在您看来,链下扩容的发展瓶颈在哪里?区块链扩容的理想状态是怎样的,能用可量化的具体数字描述吗? 董沫:链下扩容的瓶颈我觉得还真的不是技术。真正的瓶颈在于用户获取和所谓的product market fit。本来给一个刚刚接触区块链的用户去解释区块链就够复杂了,然后再解释链下扩容?简直要了我们产品团队的老命。比如很多用户会觉得他们之所以能交互这么快是因为他们把钱存到了Celer,Celer就是一个中心化交易所。这也不能怪用户,因为确实有一个将链上的钱挪到链下的这么一个操作,非常容易被误解。 我对技术本身能承载的应用规模不是很担心,最近睡不着主要是因为如何降低用户摩擦,这个是我们跟一些钱包合作伙伴在共同探讨的问题。不过好的一点是,我们目前看到的user conversion还是相当不错的。要说量化的话,希望Celer提供的二层扩容技术,能够最终赋能这些C端应用。如果一定要说一个量化的标准的话,那我想用户能有50%以上的与区块链相关的transaction是发生在Celer上,我就能睡个安稳觉了,如果有80%以上的话,我就会做梦笑醒。95%以上,Celer可以说算是成功了。 【掌柜第五问】 佟扬:Celer曾表示要将互联网规模带入区块链,在当下行业发展现状下,这一点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分别是什么? 董沫:所谓互联网规模不是说要将互联网应用搬到区块链上面来,比如在区块链上发邮件啥的,就有点不太靠谱,所谓互联网规模,是说要将价值流动的速度和活性匹配现在的信息流动速度和全球性。 说近一点,咱说能不能有一个高用户互动性的应用。然后咱们能通过基于价值流转的,社交高频互动应用,能把更多的新增用户带到区块链上,做一个百万日活,全球各地都能接入的应用?现在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是没办法做到的。但是行业要发展,必须要来这个。Celer能帮助这个成为可能。 说远一点,需要一个可以承载庞大的用户群体同时进行高速交互。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全球共享的分布式的加之流转生态系统,使所有的计算机、移动终端和IoT设备都能够在其上进行大规模、去中心化、快速与安全的价值交互,那么这个系统的终极目标是要能够负载每秒钟数千百万甚至上亿次的智能合约运算和价值转移。 这里的核心关键就是让系统可横向扩展,即各个不相关的运算可以独立进行,这样自然系统参与者越多交易越频繁,则总体的交易量就会越大。可惜现有的区块链由于巨大的链上共识成本而无法做到横向扩展。Celer的核心技术创新就是构建了一套通用高效的链下扩容平台。链下扩容包括状态通道和侧链等,其核心思想就是由交互方共同签名维护一个链下状态(交易证据),仅在无法达成一致时才会诉诸于链上共识。 我们的目的是让底层公链的宝贵资源用在必须要求链上共识的事务上,如抵押,仲裁,强制执行等,而绝大多数的运算和交易都可以安全地在链下进行。这样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分布式应用的性能,还可以极大保护用户隐私,因为交易细节只有交易参与方知道。 【掌柜第六问】 佟扬:如果以太坊等类似的公链网络想要顺利扩容应用,就需要在layer2实现虚拟机功能,想请教的是链下实现虚拟机功能的同时如何保证去中心化和安全性? 董沫:这里我们先来对“去中心化”和“安全”做一个更加明确定义。我们认为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核心是针对“信任”,即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不信任对方且不信任任何第三方是都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易,也就是说并不需要一个像银行或中心化交易所那样的大家都要信任的机构。 Celer的链下协议设计保障了用户并不需要信任Celer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Celer网络节点仅仅是帮助交易快速进行,而并不要求用户信任。用户对于自身的数据和资产都绝对且唯一的控制权。链下智能合约的逻辑复杂性是远远大于链上合约的,因为它需要处理更多的状态和可能性,比如需要同时追踪链下和链上状态。Celer的目的之一则是让DApp开发者能够最简单便捷地进行链下DApp开发。Celer技术栈的一部分便是简单易用的应用开发框架和用户移动端接口cOS,它会自动处理链下扩容带来的额外复杂部分。Celer很多团队成员都具有深厚的分布式系统和复杂网络系统的背景,而我们的目的则是让使用Celer平台的发开者并不需要去关注分布系统等复杂问题,而仅仅专注于DApp逻辑本身。 【掌柜第七问】 佟扬:Celer白皮书中提及其架构为所有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具体是如何工作的?Celer内涵的货币经济学原理和两种验证方式的应用逻辑是? 董沫:Celer有技术和经济两个“栈”,都很有特色。 先说一下分层的技术架构。从最底层开始,第一层是Celer通道层cChannel,基本的作用提供链上和链下的过渡和连接,负责两两之间的通道创建和管理,并且将实实在在发生链上交易的主区块链进行抽象和隐藏,从而可以与不同的公链主链进行连接。 第二层是Celer路由层,通过cRoute协议建立一个状态通道网络的全新拓扑结构,主要解决最佳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和状态通道互联的问题。在这一层,Celer Network使用了cRoute算法,来优化在面临海量交易进行过程中的速度,仿照互联网网络层那样支持将某一个支付进行拆分后分开进行路由和传达,甚至每个拆分下来的碎片可以走不同的路径,在一个完全展开平行的网络中,分布式的点对点传送效果优于通过扩展宽度和计算能力的效果。 第三层是Celer操作系统层。cOS给开发者一个非常简单的框架,能够将现有的公链开发者很好的迁移到Celer Network的平台上面来。这一点对于建立Celer Network的开发者社区也是格外重要的,同时给用户一个非常好用的接口,能够让普通用户都很快的接入Celer Network的链下扩容应用生态。 再说一下Celer首创的Layer-2加密货币经济学。先说一下“加密货币经济学”是啥,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激励机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加密货币系统或者基础设施(比如Celer这种)的安全、高效、稳定并可持续的运行。其设计理念从宏观上来讲是利用了博弈论,经典经济学理论等等来进行的。加密货币经济学使用了公式代码、智能合约、密码学算法等来实现稳定可靠并具有共识的激励机制。大家熟知的工作量证明PoW以及各类的PoS等等就是典型的加密货币经济学案例。 虽然链下扩容可以扁平扩容,没有所谓的分片限制,但二层扩容自身中也存在一些加密货币经济学的问题,比如如何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 当前市场中链下扩容的项目并没有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因此,Celer为社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cEconomy。这套方案不仅可以适用于Celer平台本身,同时能运用到更广泛的链下扩容应用场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Celer Network 独家首创了第一个基于博弈论的链下扩容加密货币经济学和代币模型,通过流动性拍卖(Proof of Liquidity Commitment ),流动性锁定证明(Liquidity Backing Auction),状态守卫网络(State Guardian Network)这三个互相联系的经济学机制设计,利用CELR代币为纽带,系统和完整地提供了解决了链下扩容系统中流动性短缺和状态安全性的关键问题。 首先的第一个挑战是链下状态的可用性,也就是说如何确保一个账户的链下状态可以随时应付其对手方可能发起的恶意仲裁请求。Celer提出了去中心化的状态守护网络,用户可以选择把自己的状态与之同步。当用户下线时,状态守护网络可以代表其提交状态对应纠纷。Celer的经济激励与惩罚设计可以确保用户无需信任状态守护网络的节点。 另一个链下扩容引入的新挑战就是储备金问题。如果想运行一个链下扩容服务来赚取手续费,第一难题就是如何有足够的储备金放在和每一个用户开状态通道。cEconomy会奖励把自己闲置资金锁定在链下平台的行为,为链下生态系统提供丰富的潜在储备金,然后通过竞拍方式让链下服务商众筹储备金。参与众筹的储备金提供方可获得奖励,且所有用户都有安全保障。关于这个内容,一两句话很难讲完 【掌柜第八问】 佟扬:在兼容问题上,Celer是如何设计来保证与公链最大程度的兼容性?是通过明确的命令分层吗? 董沫:我们认为二层扩容一定不是依附于某一个公链存在的,而是一个独立的生态。这一点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从架构上来讲,我们底层的cChannel也保证了这一天,cChannel对下提供不同的智能合约,就像是写驱动一样。对上则保持尽量相同的接口,来保证高兼容性。 【掌柜第九问】 佟扬:链下智能合约的能力需要公链主网有一定的技术配合方案,例如Celer的链下智能合约,是否对公链主网会有要求?layer1和layer2应该怎样配合才能形成最好的解决方案? 董沫:我们要求可多可少,少可以少到bitcoin多加一些opcode也能搞,好一点的支持就是智能合约就够了。多那就没边儿了,如果要我来提要求,那真的很多。公链的额外支持可以进一步提升链下系统的安全性,同时降低成本。我们之前给以太坊提过大概五六几个希望底层网络更好支持layer-2的技术要求,目前只实现了一个EIP1041。剩下我们只能自己间接去做。但这也不是他们的问题,毕竟要考虑每一个要求是不是足够的广泛,这是以太社区的逻辑。但是我们也在跟一些新兴的区块链社区保持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对layer-2做一个比较有好的支持。 【掌柜第十问】 佟扬:我这边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了,估计也是市场上很关心的问题。 公链加速发展已经快2年的时间,近日很多公链主网纷纷高调上线,您认为主网上线会带来一波牛市吗? 董沫:短期看市场,都是跳大神。我长期HODLer,不是特别善于跳短期的大神。咱共同进入一下价值投资和基本面的“误区”。我觉得根本上的牛市,或者换句话说,区块链的真正发展和主网上线不上线本身的关系会比较小。真正的关键,是在于能不能在各个生态带来真实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就要回到为什么我们现在在熊市这个问题了。 当可行商业模式的缺失遇上了市场超高的推广期待,对数字货币资产的基础价值进行定价就变得尤为困难。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是在讨论一种怎样的商业模式呢?对于任何在高速演进的技术而言,例如早起的互联网,技术本身都能兼容长期价值生产的商业模式(例如社交网络)和短期价值生产的商业模式(例如实体店开设网店)。我们认为,区块链应用在商业模式探索中,应该从后者着手,反哺前者。这种短期价值的创造,甚至不必以企业利润的形式的出现,但技术开发者应该考虑让区块链生态链中的参与者能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可持续的收益传递出去。 我之前会认为作为一个平台的创建者,你只需要做好平台就好了。很多用户和各种应用都会自己找过来。但现在我的看法改变了,我认为,真正的平台开发者,不光要做整个社区当中最先进的技术研究者,更要做整个社区商业模式和产品的创造者,这一点必不可缺。不管是哪个基础设施,公链,2019年这一年,谁能让生态的参与者,不靠补贴,不靠刷量,有真金白银的收入,真的利用区块链降低一些原来系统中的成本,或者提高效率,有大规模应用的产品,这才是真的牛市发动机,也是下一波牛市的最大赢家。Celer在这方面已经有比较长时间的布局,希望在未来的几个月可以做到一些扎实和惊喜并存的尝试。当然,我们在关注大规模C端用户落地的同时,也在关注更广泛的企业和商业用途。比如我们在最近就在和美国最大的一家汽车制造商之一进行一项关于小微支付和分布式电网的概念验证。 这个问题就说这么多吧 非常感谢佟掌柜的好问题,能让我有借题发挥的机会。 【社群提问】 来自@Chandler Ankr的提问:Celer和uRaiden和bitcoin的Lightning到底怎么比较? 董沫:请Chandler Ankr老板看一下这个图先,我也简单解释几句。 利用区块链降低一些原来系统中的成本,或者提高效率,有大规模应用的产品,这才是真的牛市发动机。技术上面的话,lightning和raiden只支持支付,我们支持完整的链下扩容。然后经济学模型上面,我们也有比较完整的架构,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个现在大家感觉不到,后面真的会有极大的区别。 来自@Taylor的提问:另外请教的是,那您认为,谁将会是能率先大规模应用的产品?Celer上率先出现的真正的区块链杀手级应用会在哪些领域? 董沫:还是我刚才说的,短期盈利项目会反哺长期发展项目。短期盈利的杀手级应用很可能出现在高交互的游戏上面,在Celer上面构建的游戏,和现在广泛的单调的菠菜游戏的最大区别是能实现实时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复杂的逻辑的快速执行,不论是玩儿法还是在扩展用户群体上面,都会有质的飞跃。 大家估计玩儿我们的五子棋都玩儿腻了,但这都是part of plan,其大家期待我们接下去的表演。另外一个很大的用例,实时小微“条件支付”,比如现在大家觉得很靠谱的预测市场,由于链下orderbook速度太慢,没法做MM,所以没流动性,但是如果用了Celer,快得飞起,能真的在技术上实现发金融衍生品犹如发微博。 来自@Taylor的提问:还有一个问题请教,对于筛选数据上链这个步骤是由链下决定还是链上决定呢?会存在哪些链下数据上链成块的步骤吗 董沫:嗯,这个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从链上进入链下世界的时候的抵押以及链下回到链上世界中的取回,这个操作时要和区块链本身打交道的。第二类是说,当出现歹徒想害一个好人的时候,这时候好人能够在链上发起“诉讼”将歹徒绳之以法,这也是一类会出现在链上的数据,剩下的中间状态,都完全会存在于链下世界当中。 大家有空下个五子棋跟我对战一把? ?我们为五子棋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包括马达加斯加都有我们的用户。 来自@Emily的提问:还想请教董博士,请您聊一聊对状态通道、侧链、分片等技术的理解? 董沫:好的好的,先说通道和侧链,这两个链下技术。 我们已经在融合状态通道和侧链,状态守卫者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 plasma 语义的侧链。我们认为,所有的layer-2技术,状态通道,侧链,交互计算都不应该单打独斗,而应该最终融合成为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技术架构。 我们有这样的想法,不是因为要实现技术理想而去执行技术理想,所有的技术都是要为应用和更好的商业化服务的。比如交互计算这一点,可以有非常多的东西可以做,但我们认为短期内最重要的是利用这种思想去降低 Celer 的链上仲裁成本,扩大应用范围,所以我们就会一点点的加入这些东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我们从根本上是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分片是一个链上扩容技术,我觉得最终他的用处主要在于状态分割,保证链下状态大小的可控性,对于性能的提升有,但是肯定是有限的。 来自@Crysto的问题:Celer Network怎么看类似DAG一类的解决方案? 董沫:hmmm 我自己对DAG不能说像分片,还有各个链下扩容技术那么的熟悉吧。 我觉得我可以说的就是,从根本上来看,仍然是一个分布式共识系统,所以根本上来看,之前说的和链下系统的取舍与不同仍然成立。从整合的角度来讲,只要DAG架构的共识引擎支持智能合约,我们一样可以在上面做二层扩容。 来自@Meio的提问:还有一个小问题。Celer曾指出:目前整个行业,尤其是链下扩容,大家都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那么如果出现技术与资金实力很强的团队,同样选择Celer的方向,有没有可能超过你们。Celer的核心竞争壁垒到底是什么?可以简单谈下吗? 董沫:至于所谓的竞争壁垒,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链下扩容走的最快的团队没有之一了,也搭建了一系列的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这些和传统的做互联网公司或者技术公司,区别不是很大。我觉得区块链行业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全球化与社区化。网络效应是一个大家说烂了的词,但我还真的是很相信这一点。我们也会基于现在的技术进展和结果,去拓展各类合作应用,钱包,通过赋能我们的生态伙伴,来形成Celer Network强大的网络效应,实现一个可持续,自发产能的生态壁垒。 出现资金和实力很强的团队不是会不会的问题,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首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同时认为竞争是非常健康的。我自己是一个非常享受挑战的人,也不怕冲突,也非常有幸能有一个世界级的团队和我一起工作,撕技术和产品,我们从来没在怕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巅云官方发声,对观点有疑义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进行修改,若内容非法请联系平台管理员,邮箱qq2522407257。更多相关资讯,请到巅云www.rzxsoft.cn学习互联网营销技术请到巅云学院www.rzxsoft.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