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想转行,但是又害怕行业跨度大求职困难,或者是害怕工作中会碰壁,所以迟迟不敢投出简历?隔行难道真的隔座山?一转行,之前的工作经历就真的没有用了吗?本文笔者通过分享自己的一些职场经验,为大家解答:转行做产 ...
上一篇方法论系列文章一经发表,当天的阅读量就破万了,可见大家对解决方案类的文章比较感兴趣的。所以,笔者也趁热打铁,推出笔者的方法论系列第二篇《隔行真的如隔山吗?》。 想借此,帮助那些刚成为产品经理的新人解除疑惑,快速进入状态。 开篇警示不要随意跳槽,更不要随意跨行跳槽,任性是可能会付出代价的。 笔者目前正处于离职找工作时期,面试官看到做过销售、做过商超,就会提出质疑,当然笔者都能坦然应对。 另外,跨行业跳槽很容易将先前积累的人脉、知识、经验完全颠覆,是非常冒风险的一件事。所以,开篇笔者还是要提醒大家,跨行业有风险,跳槽需谨慎。 发现你的本性跨行业跳槽,首先要扪心自问:是否已经做好万全的准备了。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发现你的本性:
这是笔者当时跨行业跳槽时,问过自己的几个问题。 当然除此之外,比如马老师曾经问过自己的妻子:“你希望自己的老公未来是受人尊敬,还是有很多钱?”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能够决定将来的发展道路。 所以,在跨行业跳槽前,首先要冷静下来,好好和自己聊聊天,彻底认识一下陌生的自己,给自己做个用户画像和职业规划。要知道,下定决心后就不能往回看了,也没有回头路可走。 学会积累当你真正认清自己以后,也下定决心要跳槽,那么下个阶段就需要好好对自己做个回顾。 项目管理中,当一个项目结束后,并不是开庆功宴,而是整理资料、归档、总结问题。 我们也是一样,你大可以把自己的每一段工作经历看成一个项目,你就是项目经理,如何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把控人际交往、工作质量、总结归档,是决定这个项目成败的因素。 在这个阶段不应该急着找工作,而是保持冷静,好好回顾一下之前工作的流程、经验、知识、人脉、教训等,为上一份工作画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这也是为下一份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所以,每一份工作的结束,其实是另一份工作的开始,只有完美的ending,才有完美的beginning;只有学会积累经验、总结问题,才会有成长。 下面放了三张成长曲线,分别描述的是:不做积累、回顾积累和吸收转化。 尝试寻找知识的共通点如何转化吸收? 笔者的答案是:寻找知识/经验的共通点。 笔者的经历大致分为三段:楼盘销售,商超经理,产品经理。 如果光这么看,好像每一段经历都毫不相干——销售是卖房子,商超经理是负责超市部门日常的经营,产品经理是负责产品规划、设计的。 但是仔细想想,三者真的没关系吗? 楼盘销售阶段: 当笔者还是个房屋销售的时候,笔者非常的内向,怕生,甚至有社交恐惧症。 但是,我通过我“不畏惧新事物”的特质,很好的突破了这一瓶颈,性格转变为了外向,最后成了一位有幽默感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消费者才愿意与我沟通,才愿意相信我,才愿意掏腰包买房。 那么,在这个阶段,笔者收获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沟通能力的提升”和“外向乐观的性格” 商超经理阶段: 在实习当楼盘销售时,笔者在思考自己未来是否想继续当销售,最后结论是:我要成为管理者,而不是销售。 基于当时这个模糊的职业规划,笔者糊里糊涂地跨了第一次行,由房地产行业转到了零售行业。虽然接触到的知识完全不一样,但笔者带着我第一阶段的财富“沟通”和“乐观开朗”进入新环境,成功地快速融入了集体。同时笔者通过“学习能力强”的特质,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零售行业的知识。 在这一阶段,我成为了管理者,收获了:“供应链知识”、“管理能力”和“数据报表能力” 产品经理阶段: 从零售到互联网,这是笔者第二次跨行业转型,这一次是直接从线下转到了线上,跨度更大,知识差异也更大。 但是,笔者通过“供应链知识”和“好奇心强”的特质,找到了第一份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并且在此期间大量学习互联网知识,包括:SQL语言、PS、AI等设计软件。 就此,快速适应了新的行业和思维模式,并且通过“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开始尝试去做一些组织者的工作。 总结一下:无论是否跨行业跳槽,大家都需要学会将以往的知识、经验、教训积累下来,快速寻找到共通点,并且好好地加以利用,成为自己的竞争力和优势所在。 搭建学习框架此外,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框架也十分有必要,它能够加速成长,是一座能力加工厂。 笔者的学习框架是: 找事物/知识的共通点和互补点: 任何事物和知识都会有共通点,就像人脉关系中,你只要通过6个人的关系链,就会发现你和马老师都能扯上关系。 寻找共通点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更学术点的说法叫做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那么,互补点是基于共通点而言的,当共通点有限时,大家可以尝试寻找两者之间的互补性,例如:仓储的进出货和财务的应收应付,就可以通过互补性来建立联系。 培养发散性思维: 思维模式其实分好多种,我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思维力》这本书。 笔者特别强调发散性思维,是因为发散性思维能够更好地让大家寻找到知识之间的共通点和互补点,笔者主要在做产品规划、头脑风暴和绘制脑图的时候运用;同时在与他人讨论时,也会发散,有时能够发现新的突破口或遗漏点。 听取意见: 学习框架中,听取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认为听很简单。 到底是心不在焉的听还是认真倾听,结果大不相同,在这里不详细说了,因为涉及到心理学、沟通技巧、人际交往和思维模式很多方面。 当然,以上只是笔者自己平时学习的框架,大家需要多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将其发挥出来,尝试养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框架。 尝试走出舒适区有了大量的积累,有了好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框架,那么最后我们需要迈过一道坎:舒适区。 何为学习? ——学习就是获取舒适区外的知识。 《刻意练习》这本书里,也反复提到走出舒适区才能有所成长,否则只是在一味地重复相同的工作和经验。笔者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是从上个阶段走出了舒适区,来到了学习区。 这时候,尝试冷静下来,听取对方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书本、网络上的信息,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也是突破了舒适区的表现。(PS:他人的观点可能是错误的,需要甄别) 当然了,获取知识后,不要沾沾自喜,因为这只不过表明你的舒适区面积变大了而已,会大到等于学习区或恐惧区的面积吗?永远不可能。 最后,笔者借一位科学家的名言来结束本篇文章:我知道的越多,就越感到恐惧。 本文是笔者的经历和一些方法论,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笔者甚是欣慰,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或对本文可能存在的错误观点加以指正。 本文由 @小鸡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巅云官方发声,对观点有疑义请先联系作者本人进行修改,若内容非法请联系平台管理员,邮箱qq2522407257。更多相关资讯,请到巅云www.rzxsoft.cn学习互联网营销技术请到巅云学院www.rzxsoft.cn。 |